你是否曾在辦公室聽過這樣的抱怨:
「主管一直公開罵我,還搶走我的成果!」
「同事排擠我,故意不跟我講重要的資訊。」

這些其實都有可能是 職場霸凌。在 Dcard、PTT 上,「職場霸凌」一直是熱門討論話題。但在台灣法規裡,它究竟怎麼定義?如果真的遇到,又該怎麼處理?今天就帶大家從 法規、人資實務、申訴流程 三個角度,完整拆解。


什麼是職場霸凌?台灣法規怎麼看

廣義來說,職場霸凌指的是 持續、頻繁或系統性的羞辱、孤立、恐嚇或不合理對待。加害人可能是主管、同事,甚至是雇主本人。

台灣雖然沒有單獨的「職場霸凌法」,但相關條文已經隱含在現行法規:

  • 勞基法第 8 條:雇主必須預防職業災害,建立健康、安全的工作環境。
  • 職安法第 6 條:雇主應採取措施,預防員工因他人行為而受到身心不法侵害。
  • 職安法第 39 條:禁止因員工申訴霸凌而解僱、調職或不利對待,違者可處 3 萬~15 萬元罰鍰
  • 民法第 483-1 條:若勞工因霸凌而身心受害,雇主有「保護義務」,可能需負賠償責任。

換句話說,職場霸凌發生,公司不能當作沒看到,否則不只影響士氣,還可能踩到法律紅線。


15 種常見的職場霸凌行為

勞動部職安署在 2022 年公布了檢核表,以下這些情境,都可能構成霸凌:

  1. 持續否定貢獻、貶低價值
  2. 故意孤立、邊緣化
  3. 煽動同事排擠
  4. 公開羞辱或咆哮
  5. 威脅或恐嚇
  6. 給過重工作,或刻意閒置
  7. 搶奪成果、功勞
  8. 增加責任但降低職權
  9. 拒絕請假或必要訓練
  10. 訂定不切實際目標
  11. 臨時縮短時限、惡意刁難
  12. 扭曲言行、誤導責任
  13. 小錯大罰
  14. 強迫離職、退休
  15. 無理由冷凍

如果公司內出現這些跡象,HR 就必須馬上警覺。


公司該怎麼處理?HR 七步驟

當公司內部出現霸凌事件,人資與雇主不能消極處理,否則影響的不只是受害者,還會拖垮整個團隊氛圍。建議可以依循以下七步驟:

  1. 調查與評估:客觀了解事實,避免偏頗。
  2. 制定規範:在工作規則明確寫下反霸凌政策。
  3. 支持受害者:提供心理輔導,建立保密管道。
  4. 公正調查:確保調查過程透明,尊重雙方。
  5. 懲戒加害者:依違規程度給予警告、調職、甚至解僱。
  6. 教育訓練:讓全體員工知道「什麼行為不被允許」。
  7. 法律顧問介入:避免誤觸法規,降低風險。

申訴流程怎麼設計?

好的申訴流程,必須具備三大原則:

  • 多元管道:可透過直屬主管、人資專線,甚至外部專責單位。
  • 保密原則:保障受害者不被二度傷害。
  • 禁止報復:明文規範不得對申訴人進行解僱或不利處分。

許多企業會設計一份 SOP 流程圖,從受害者申訴 → 人資受理 → 調查小組介入 → 結論與懲處,全程有書面紀錄,避免爭議。


人資如何預防職場霸凌?

處理只是補救,預防才是關鍵!以下三大方向必須落實:

  • 企業文化:建立「零容忍霸凌」文化,強調尊重與包容。
  • 教育訓練:讓員工知道什麼是霸凌,以及旁觀者應如何介入。
  • 明訂規範:在勞動契約、工作規則中,清楚列出反霸凌條款。

結語

職場霸凌不只是「人際問題」,它牽涉到 公司文化、員工心理健康、甚至法律責任
作為 HR 或管理者,你能做的不只是「滅火」,而是 提前建構安全、尊重的工作環境

一個安全的職場,才能讓員工專注於發揮專業,而不是忍受恐懼。